-
有一种信仰叫「因爱生信」[ 开卷观影 ] / reading anverse 写在2017年04月09日
一
你见,或者不见我
我就在那里,不悲不喜你念,或者不念我
情就在那里,不来不去你爱,或者不爱我
爱就在那里,不增不减你跟,或者不跟我
我的手就在你手里,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,或者
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 相爱
寂静 欢喜这首名为《见与不见》的诗歌,
被冠以「仓央嘉措情诗」而广为传颂。
在冯小刚电影《非诚勿扰2》中,
李香山(孙红雷饰)的女儿,
在父亲临终前的人生告别会上朗诵了这首诗。
电影上映后,此诗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,
再次掀起探寻仓央嘉措与其诗歌的热潮,
多少人也因此与「仓央嘉措情诗」结缘。
而其实,原诗名为《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》,
班扎古鲁白玛,音译,意为莲花生大师。
作者是一位笔名为扎西拉姆·多多的当代女诗人,
该诗出自其2007年创作的作品集《疑似风月》。
… …
那一天,闭目在经殿香雾中,
蓦然听见,你颂经中的真言;那一月,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,
不为超度,只为触摸你的指尖;那一年,磕长头匍匐在山路,
不为觐见,只为贴着你的温暖;那一世,转山转水转佛塔啊,
不为修来生,只为途中与你相见;… …
同样流传甚广的还有《那一世》,
其实是歌手朱哲琴的专辑《央金玛》中,
一首名为《信徒》歌曲的歌词。
类似的还有《十诫歌》、《问佛》… …
后来也被一一证实确非仓央嘉措所作,
而是来自于网络的集成。
但是,尽管如此,却丝毫不影响,
人们将这些诗歌以「仓央嘉措情诗」对待。
连同那些经口口相传的,
以手抄本、木刻本流传的,
经学者文人整理集结出版发行的,
各类文字、各种语言、各个译本,
是真是假已难以辨别的「仓央嘉措情诗」,
早已流传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,
日夜传唱,经久不息。
第一最好不相见,如此便可不相恋。
第二最好不相知,如此便可不相思。
———《仓央嘉措情诗》
它们有着共同特点,
平淡、质朴、柔美、委婉,
意境悠远,哲理深刻,
悠悠地诉说着,
爱与憎、 苦与乐、感与悟,
轻轻地抚慰着,
人们那渴望浪漫与纯真的灵魂。
「仓央嘉措情诗」,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,
成为一种情感托附,成为一种信仰,
人们「因爱生信」。
二
从东边的山尖上,白亮的月儿出来了。
玛吉阿米的脸儿,在心中已渐渐地显现。
———《仓央嘉措情诗》
仓央嘉措(1683-1706),六世达赖喇嘛,
门巴族,法名罗桑仁钦·仓央嘉措,
藏传佛教格鲁派(黄教)宗教领袖。
其孤独、短暂而富有传奇的一生,
成为三百余年来雪域大地上一个浪漫的传说。
1697年,康熙三十六年,
15岁的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“转世灵童”,
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,成为六世达赖喇嘛。
此时的西藏,距离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吐蕃王朝,
佛教在西域高原开始传播,已整整过去了一千多年。
心中爱慕的人儿,若能够百年偕老;
不亚于从大海里面,采来了奇珍异宝。———《仓央嘉措情诗》
藏传佛教经历了与本土宗教苯教的反复艰苦斗争,
最终占据主导,新兴教派格鲁派,
不断改革并逐渐发展壮大,
建立了达赖、班禅活佛转世制度,
到五世达赖喇嘛时期,
更是借助蒙古汗王的入藏护法,
击败藏传佛教噶举派等其他众多派系,
确立了格鲁派在西藏圣域的数百年政治地位。
我默想喇嘛底脸儿,心中却不能显现;
我不想爱人的脸儿,心中却清楚地看见。
———《仓央嘉措情诗》
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,以其亲信弟子,
西藏第巴(藏王)桑结嘉措为首的格鲁派教众,
与以蒙古汗王拉藏汗为首的长驻藏区的蒙古铁骑,
为了西藏圣域的政教大权,展开明争暗斗。
为继续利用五世达赖的权威,桑结嘉措秘不发丧,
直至康熙大帝在平定准噶尔叛乱中偶然获悉,
这个隐藏了15年的秘密才终被揭开。
康熙伯颜大怒,严厉责问之下,桑结嘉措惶恐认错,
一个已经15岁的转世灵童,才忽而地出现在世人面前,
他,便是仓央嘉措。
风啊,从哪里吹来?
风啊,从家乡吹来。
我童年相爱的女伴啊,
风儿把她吹来。
———《仓央嘉措情诗》
正是在此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,
在政治、权力斗争旋涡之中,
15岁的仓央嘉措入驻离天堂最近的殿堂,
登上至高无上的宝座,接受万众朝拜和敬仰。
而对他来了说,
却是被迫告别了纯真美好的以往,
开始了一段痛苦煎熬的时光。
三
写成的黑色字迹,已被水和雨滴消灭;
未曾写出的心迹,虽要拭去也无从。
———《仓央嘉措情诗》
雄伟的布达拉宫与世隔绝,
在严格监督之下仓央嘉措开始枯燥地学经修道。
端坐于达赖喇嘛宝座之上的仓央嘉措,
却对政治、权力毫无兴趣,
空旷的殿堂成为禁锢身体的囚牢,
严苛的戒律成为束缚灵魂的枷锁。
他渴望的是殿堂之外八廓街里凡人的世俗生活,
他寻求的是源自本能源自内心的自由释放。
躁急和暴怒联合,将鹰的羽毛弄乱了;
诡诈和忧虑的心思,将我弄憔悴了。
———《仓央嘉措情诗》
佛说,世间一切皆为苦,
生老病死是苦,爱恨别离是苦。
可是少女的身影是那么美,
妙音天女宛若天籁的歌喉是那么动听,
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妙生动,这又何曾是苦呢?
他不明白,既然是美,
为什么不该勇敢去追求?
既然是束缚,为什么就不该摆脱?
虽软玉似的身儿已抱惯,却不能测知爱人心情的深浅。
只在地上画几个图形,天上的星度却已算准。
———《仓央嘉措情诗》
南宋诗人杨万里的《桂源铺》诗云,
「万山不许一溪奔,拦得溪声日夜喧。」
自由的代价太高,路途也太险,
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条溪流,天性便是潺潺而下,
而世界就是包围着、束缚着这条溪流的万重山岭,
不断地阻拦,不断地逼仄,
激起日日夜夜的浪花的喧闹。
仓央嘉措内心追求自由奔放,
如小溪一般,蜿蜒曲折却永不停歇。
电影《死亡诗社》中的一句台词:
「我步入丛林,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,
我希望活得深刻,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,
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,
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。」
爱情是仓央嘉措在他有限的权力范围内,
能找到的唯一的「丛林」。
情人被人偷去了,我须求签问卜去罢。
那天真烂漫的女子,使我梦寐不忘。
———《仓央嘉措情诗》
而美好的诗歌,点亮了他心里的明灯,
激发了他内心的热情,
而爱情便成了他最美好的幻想,
于是,仓央嘉措拒绝讲经拒绝受戒,
活佛与浪子在昼夜交替,
他要的是人的自由和空间,人的解放,
他要的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爱与恨,
他用爱情用情歌来对抗这个把他禁锢的世界。
四
初三的明月发白,它已尽了发白的能事,
请你对我发一个和十五日的夜色一样的誓约。
———《仓央嘉措情诗》
有藏学者指出,所谓「情诗」是误传,
所谓的「情僧」更是极大的误解。
格鲁派戒律森严,僧人严禁恋爱娶妻生子,
身为活佛的仓央嘉措,不可能拥有诗歌所描述的,
肆无忌惮的生活和恣情浪荡的情怀。
仓央嘉措的诗歌,其实是「道歌」,
是以或暗示或譬喻或代指的手法,
表达了对佛法研习的感受和心得,
是对佛法教义另一种方式的阐释。
更有另一种解释,
仓央嘉措是活佛转世,他也许并不天真,
他未必不知道势力集团对他的利用和威胁,
他只是不想卷入这世俗的纷争,肉身对他已无意义。
他来到世俗的使命,
是促使人们对佛理的进一步的思考,
其它的一切与他无关。
他叛逆的疯狂,是因为他只剩下理智,
他知道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,
只能用西西弗斯似的不屈,来完成他英雄的使命。
因为心中热烈的爱慕,问伊是否愿作我的亲密的伴侣?
伊说:若非死别,决不生离。
———《仓央嘉措情诗》
但是不管如何,仓央嘉措的存在,
「仓央嘉措情诗」的长久广泛的流传,
便是对佛理实践上的一种思辨。
佛理中强调今生的苦行修行是来世的寄托,
而情感情爱,则人们对生活生命的本能追求,
更让人感受现世的温暖抚慰。
所谓,「千佛出世,不如一诗圣诞生。
世有达人,必去彼取此」。
佛理教义不如情歌能给予人更多的安慰,
两者之中,明白人更愿意选择后者。
白色的野鹤啊,请借给我飞翔的本领;
我不会飞到远处,不会耽搁很久,只到理塘作片刻的停留。———《仓央嘉措情诗》
三百多年来,
越来越多内敛、深情,柔美、纯净,
带有禅意的诗歌,
被托附于仓央嘉措名下。
诗歌对美好的向往,对自由的渴望,
对情爱的真实表达,
触碰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位,
诗歌对世俗的挑战,对现实的反抗,
对源自本能的执着追求,
让人们在内心本真需求和现实冲突的困扰和焦虑中,
得到释放和解脱。
人们心生喜爱,并愿意选择相信,
那就是「仓央嘉措情诗」。
[ 微思时光 ]
王小波在《万寿寺》中说过,
「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,
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」。
下一篇: 这就是岁月本来的模样
-
我的母校之–陈寅恪小道
[“干事”·小学生] 记得刚进入大学那会儿...
-
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
将书本捧回家已是去年旧事,那时梦便开...
-
陈寅恪最后20年
一生负气成今日,四海无人对夕阳。
-
存在的伟大魅力
存在。人活着的时候,都存在。只是许许...
-
搭配·装扮
又有半个月空白,友人敦促我不要偷懒,...
-
《海》:那些关于蓝色的记忆
淡蓝色的封面,一双隔离深邃的眼睛,吸...
相关推荐
近期评论